前言
這次來台北聽了矽谷阿雅的專案管理還有 Marty Cagan 關於 Product Is Hard 的分享,讓自己多了一點不同角度去看過去的職涯與做過的專案。
仔細想想如果把職涯當成 Product 來看,回顧我這幾年進不同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用最快的速度離開,達到目的後也就大步往下個目的前進。
以下分別從兩個方面然後按照幾個步驟去探討。
定義目標 (Objective)
我們的 Objective 是什麼?怎麼決定?
- 每天七點前回家吃晚餐
- 想轉純前端
- 回台南休養生息
- 體驗看看大城市,運用大城市的學習資源快速成長
上面是來亂的(誤),網站的每個 Campaign 上來說可能會是:
- 增加曝光及使用者黏度
- 增加行銷活動營業額
定義問題 (People Problem)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求學離開家裡太久活動常爆多很少回家,需要回家露個臉
- 不擅熬夜無法常態性加班
讓設計與工程師接觸消費者去體會消費者的痛苦,像是透過 Persona (人物誌) 或是 User Journey Map (用戶旅程),舉電商的頁面來說,可能會是:
- 網頁速度很慢
- 使用者不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 購買流程複雜
選擇準則 (Selecting Criteria)
當我們定義了很多問題後,在資源與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我們要怎麼決定我們要先做什麼?
- 釐清個人價值觀與願景
- 考量薪水
- 考量可點的技能
- 下下一份工作想做什麼
公司的專案上,要考慮的可能會是:
- 跟公司的願景比較符合
- 用戶族群年齡
- 情境 (能夠離線使用嗎)
- 成本 (會需要跟其他團隊來回溝通嗎)
解決方案 (Solution)
列出各種可行的方式,用最簡單的方法去驗證是否可以解決我們定義的問題。
- 精進面試和工作能力
- 面試直接說不想常態性加班 (我還真的這樣)
- 問同學朋友公司內部狀況
- 查詢批踢踢或是天眼通
一個 Campaign 可能的方式會是:
- 響應式網頁
- App
- 電子報
這裡的重點會是我們要清楚知道我們的 Outcome 是什麼,透過這些 Solution 有沒有辦法帶給我們,畢竟過程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符合 Selecting Criteria 的結果,否則就只是很多隔靴搔癢的 Output。
- Output 是發現了然後解決定義的 People Problem,程式上只是解 Issue 跟 Commit code
- Outcome 是透過理解問題並決定我們想要得到,增加 5% 的營業額透過擺平某幾個 People Problem 來解決
取捨 (Trade-off)
為什麼會需要取捨,因為功能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必定有其他是下降的,定目標時,要有另外一個可能減少的項目來評估。像是減少優惠折扣時,但使用者同時也不能少太多。
工作、睡眠、運動、家庭、朋友,五選三,人生會好過一點。
依照剛剛預先想好各種可能的 Approaches 除了依照 Selecting Criteria 外也要綜合的去評估,有能力的員工只會知道最終的 Outcome,剩下的就要靠員工們自行去尋找與實作,最終這個團隊就會變成一個 Accountable 的團隊,可以由 Outcome 來進行檢視,而不是看寫了幾行程式碼。
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只做基本的,只有我能做,也對目標有幫助的,最會做也不得不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與 Mission 要一致,英文會是底下幾個單字:
- Value
- Usability
- Feasibility
- Viability
商業的專案可能還要考慮的因素:
- 了解消費者
- 了解產品商業模式 (了解老闆)
- 了解消費者產生的資料
- 了解這個產業
問題解決與數據分析
- 找問題先不用急著修理
- 先分析可能的問題,把問題可能發生的範圍盡可能縮小
- 建立問題的漏斗
- 數據的重點在於解釋動機
- 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問題在哪,但無法解釋什麼是問題
小結
雖然還不能明確知道未來的樣子,但還是要為自己在短期內找到一個理想的樣貌,這樣也才會知道還缺少什麼,在目前和接下來的人生中也才知道要培養什麼。
滿分的解決方案並不會出現,所以我們需要去做取捨,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的 Objective 是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拍拍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