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軟體工程師薪資也開始一路爬升,第一次轉職 50% 成長的並不在少數。
前端、後端、DevOps、SRE 等各式職缺快速增加,只依靠過往教育體制並無法培訓出適合的人才,所以企業在選才上也碰到了一個瓶頸,少子化加上職缺數量提高,薪資也不得不慢慢向上抬升。
在小編剛畢業的前幾年,破百又不加班的純軟缺不多,現在 100+ 的缺滿地都是,天花板也開始刷新,已有看到上限 1000 的職缺。
當轉職成為工程師成為當代顯學的今天,我們真的該轉職成為工程師嗎?
目前常見的轉職學習方式也非常非常多,像是資策會、社群讀書會、Code Camp、家教、補習班。
有個明顯的評估方式是這樣,若一至兩個月的課程真的有效,那為什麼要花四年養成一個資工系學生? 那兩個月其實是一個開地圖的過程,剩下還是要靠自己動機跟學習能力去補。
值得反思的是,如果連開地圖這件事都要靠上課,真的是對這個領域有興趣嗎 😅😅😅
成長型心態
如同前面所提,舊教育體制無法培訓出適合的人才,所以大多需要個人的學習跟成長心態。
當心態正確了也就會在各方面成長,畢竟很少人可以做到不一致的生活。
註:不一致指的是想的、做的、說的、認同的可以切分。
什麼是成長型心態? 在個人心態上該有的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的概念。
- 主動積極
- 自覺,知道能力後要去努力
- 良知,公司綁的住人綁不住心跟生產力
- 以終為始
- 要有想像力,想像未來可能成為的樣子
- 獨立意志,並非社會說什麼好就好,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
以終為始談的是達成目的這件事,實際上也可以分成心智上跟實際上兩階段
- 心智上的創造: 在心中勾勒出目的,思考清楚自己的角色,去定位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 實際上的創造: 在外在環境上,要學會去評估重要的事情,養成好的習慣
個人成長
- 一次做一件事,就像工作上不能同時有兩個主管,要找到當下最重要的小事
- 雙贏思維,其實沒有必要犧牲什麼,可以悠哉工作也可以成長薪水
- 習慣養成,行為一再重複就會變成習慣,卓越會是一種習慣
職涯成長
如果是想要成長,就要讓努力被看見。
- 職涯是你的不是老闆的,怎麼發展大多只能靠自己
- 履歷要寫就直接公開然後去打搜尋排行榜,請大家協助轉發
- 觀察表現好的同事都怎麼表達,要懂得包裝和表達自己做的事情
- 給周邊的人適當的期待
要怎麼讓老闆提攜你而不是提攜其他人?
反過來想就是老闆為什麼要提攜你,首先要告訴老闆,你想要被提攜。
- 你能做什麼?
- 你想做什麼?
- 你想得到什麼?
- 誰會就帶誰來開會
環境的影響
小編在出社會後也待過幾間公司,同事、主管、專案狀態絕對是會直接影響軟體工程師的發展。
一個重點,現在的主管就是這份工作的職場天花板。
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容易做到的就是重複對方做得好的部分。
- 同儕的價值則會顯示在日常教學相長、交友圈。
- 看見老闆到這個位置的原因,也許老闆只是幸運,幸運會是一個成分,但如果沒有能力,並不會走到這個位置。
如果主管只是第一階的主管?
- 可以把他當職涯上的顧問
- 戰場很大可以不用把目標放在這間公司
讓他人成長
當成為資深一些的職場人後,也會需要練習讓他人成長,比起偷懶直接給予答案,比較好的方式也許是評估是否有那個心力去引導。
- 訓練的過程要容忍另外一個人可以做的沒有那麼好
常見的問題可能如下
- 現在做好了哪些?查到了什麼相關資訊?
- 過去碰上類似這樣的問題時,是如何解決的?
- 知道自己必須做什麼嗎?在這種情況下,什麼可以拿來當解決方案?
給予他人回饋
在還沒放棄對方之前,可以觀察一些現象並且提醒。
- 確認錯誤分類
- 理解發生錯誤的原因
- 有效的溝通與避免
對於錯誤來說可以分成有價值、沒價值的兩類
- 無法帶來學習成長的低級錯誤
- 寫錯字
- 重複問一樣的問題
- 做過的事情無法學會
- 有價值的錯誤
- 能依據反應修正行為
- 犯錯後能夠增進判斷能力
- 成長來自更好的做法
理解工作失誤
職場上會被教學是教的人自己來或給其他人來都比教你還累才會選擇教你。
訊息講了,但傳遞效用遞減,聽的人只聽部分外加自行轉化。
- 找出顯性、隱性的原因
- 從結構或流程去了解不斷犯錯的原因
工作上的顯性失誤
- 知識不足: 透過文件、Google 的能力協助
- 技巧不足: 練習、睡飽
- 規則不理解: 透過 SOP 並且確實遵守
隱性錯誤來自於無知,不知道問題在哪? 不知道該怎麼重現問題?
如果要找一個討論問題的人,必須先準備好問題、必須先碰到過問題,也代表在這之前就必須有能力動手重現。
- 不知道自己原來不擅長
- 不知道做事情的原因與目的
- 犯錯後沒有紀錄和改善
- 確認的系統和檢核的機制可能有點問題
最後來小小結語一下,對工程師來說重要的事情是要練習
- 解決問題
- 把解決不了的問題交代清楚給有能力的人解決
在流程上請減少浪費工程師的時間,工程師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常做的事情就流程化、標準化,逐步的自動化。
資深工程師並不會是小叮噹,只是工作比較久踩過的雷比較多所以直覺比較準,不一定比較厲害xddd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拍拍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