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辦公室到遠端,四個價值觀的轉換與改變
前篇文章提到高中同學屁蒼怎麼做到同時服務三家公司,同時執行三份工作的真實樣貌,這篇文章會聊聊從辦公室到遠端,那些價值觀的轉換與改變。
心態轉變
同時服務三間公司後,會要常常估算時間還有排進度,感覺有時比主管還在意進度,基本上不會有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比較多是接下來要做哪個,會比較常跟老闆或主管對談,同事們也會覺得這人很奇特。
當大家提到是員工,一般會覺得是上下關係。全遠端兼職後,H 覺得變得比較像是合作關係,會比較像是把老闆當成顧客,只是花錢買產出,可能因為少了競爭敵對關係,跟同事們的對話也會比較輕鬆有趣一些。
另外比較明顯的感受是,開始遠端工作後,過去的老闆、主管講話開始也比較客氣。
關於離職的想法
H 這幾年下來換過了一些公司跟產業,雖然目前還沒辦法驗證,但目前所見所得的感想是沒有完美的公司、工作,舉個例子來說: 台積電跟 Google 也會有人離職。
工作不爽,一般就有離職的想法。對 H 來說比較像是 1 或 0 就職或離職,難道有不離開公司又爽的方法? 其實除了 1 或 0 外,退一步想還有 0.8、0.5、0.4,這時候有沒有覺得路變寬了? 也就是變成減薪兼職之類的,各退一步。離職對公司來說其實蠻傷的,一些技術的養成也不容易,雙方各退一步,公司留住技術,人也可以休息或是再找一份工作。
對於加班的看法
工作只是一種框架,一種定義。
撇開這層框架,其實對 H 來說無論在公司寫專案,或是下班後寫自己的專案,其實都是程式碼。
在剛開始上班時,會想說六點下班後不寫工作的程式碼,寫自己的,才不會吃虧。晚上開創自己的 side project。但因為下班時間有限,能寫的時間其實也不多,進步有限,公司的程式又僅侷限於上班時間思考,有時候額外的自主學習其實也很重要,結果在工作上也是進步有限。
通常很累,且兩邊都弄不好。
現在的看法是,就算假日或晚上弄公司的東西也沒關係,都是程式碼,沒有需要特別區分,寫了都是進步。只要每周的量不要超過我能負荷的,我是沒有晚上或假日加班的概念的。填加班單也麻煩,其實是怕麻煩?
突然想到一本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約爾談軟體”,H 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
反思開會的意義
H 思考本源問題比較重要,其他其實都是看個人如何實作。許多我覺得厲害的人,真的仔細觀察他們的話,會發現他們都是針對問題的核心提出疑問,他們出書的話,也就是他們探詢答案的過程。
什麼是本源問題? 像是什麼是工作? 為什麼要工作? 錢是什麼? 為什麼我這麼累? 生命是什麼? 我存在的意義? 這些看似很基礎的東西若無法理解,一切建立在其上的也都只是虛幻,簡單來說就是瞎忙一通。
當然看看別人的想法參考參考也是不錯。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會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
小編心得分享
技術上來說,工作真的會有其他更好的樣貌,畢竟公司內部也常常很多無效會議、加班、PMP 符合上意的報告,對知識工作者來說,尤其像程式撰寫,隨著熟練程度的增加,搭配相關工具的輔助,是可以有效減少工時又同時增加產出的。
另外我自己也蠻推薦 104 跟 LinkedIn 的履歷常常更新,也可以藉此回顧這段時間到底做的事情對生涯到底有沒有價值,二方面,我認為只要不是自己開的公司就是打工,有更好的成長機會就應該馬上過去,我覺得 H 的運氣很好,在之前的工作中遇到了一個不錯的主管,也變成他後來的老闆,弱連結,很可能就是造就你職涯轉換的關鍵。
小編個人第一次拿到顧問合約是從台元離開的時候,那時候公司找了很久都找不太到接替的人選,但我又很想直接轉純前端,所以主管主動幫我爭取了半年的顧問合約,目的是在新的人來的時候,我可以從旁協助他更快進入狀況,還有把我目前專案後續新的需求繼續做完,所以也許先在公司做一陣子,再談遠端或是 Part-time 的需求真的會簡單很多,對公司來說一來省勞健保二來省電費。另外我覺得同學提到加乘效果也是很棒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上是表示現在做的事情對我們朝向終點的速度是有幫助的。
在工作價值上,人一輩子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做喜歡的事情讓喜歡的事情有價值,在職場現實與鬥爭中真的相對困難許多,每種人生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也都各不相同,重要的真的就是想清楚自己想過的是什麼樣的人生。
大家如果好奇更多的心得,可能短期沒有下一篇連載了,如果還是很好奇想找他多聊聊,也歡迎直接寄信給我的高中同學。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拍拍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