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of Things 介紹 當前端遇上 IoT 會變成 WoT 嗎?

me
林彥成
2018-05-07 | 3 min.
文章目錄
  1. 1. Web of Things 介紹
  2. 2. 波的小常識
    1. 2.1. 電波端協定
    2. 2.2. 傳輸端協定

Web of Things 介紹

Web of Things 在 Mozilla 的相關文件介紹中定義了可讀性較高的 json 格式,一個 geoJSON 的概念,這裡我們姑且就叫 wotJSO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id": "https://mywebthingserver.com/things/switch",
"title": "On/Off Switch",
"description": "A web connected switch",
"properties": {
"on": {
"title": "On/Off",
"type": "boolean",
"description": "Whether the lamp is turned on",
"links": [{"href": "/things/switch/properties/on"}]
}
}
}

從 ID 可以看出來最終目標是讓每個裝置也能夠有一個 URL 可以進行直接連接,當裝置都與 WebThings Gateway 連接後,就可以透過定義的 REST 的 API 進行裝置的互動控制,底層是透過 WebSocket 來保持住連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
"fade": {
"input": {
"level": 50,
"duration": 2000
},
"href": "/things/lamp/actions/fade/123e4567-e89b-12d3-a456-426655",
"timeRequested": "2017-01-25T15:01:35+00:00",
"status": "pending"
}
},
{
"reboot": {
"href": "/things/lamp/actions/reboot/124e4568-f89b-22d3-a356-427656",
"timeRequested": "2017-01-24T13:13:33+00:00",
"timeCompleted": "2017-01-24T13:15:01+00:00",
"status": "completed"
}
}
]

為什麼除了 IoT 以外又多了一個名詞? 先從 IoT 開始看起 IoT 是 Internet of Things 的縮寫,但是當 Things 都連上網之後呢?我們又要怎麼跟 Things 做溝通? 可能的問題:

  • 裝置的數量會大量上升
  • 裝置的電量有限
  • 裝置可能被放置在訊號不佳的位置
  • 裝置成本會被限制

目前大多數智慧家庭都是需要一個控制中心,然後透過 App 跟控制中心連結,接著才間接控制裝置,next drive 這家優秀的公司推出了一個 cubej,是一個 HEMS Gateway,除了透過 App 也可以透過 Line 來直接的操作,在 App 過多的這個時代,覺得真的是一個高手級的想法,如果想取得裝置的影片更可以直接傳到 Line 裡,並無改變消費者的習慣,簡直偉大設計 RRR,而 Mozilla 則是定出來標準 WebThings Gateway,我覺得可能有三種可以實現的方式。

  1. 智慧音箱: 自從 siri 跟 ok google 出現後,AI 的應用開始越來越多,智慧音箱在對面的發展簡直海放呆丸不知道幾年? AI 有個小關鍵就是需要訓練資料,對岸的資料是幾個億當單位的 Orz 而且是中文!智慧音箱或許也是一個好的 Gateway 的具現化方案
  2. 前端瀏覽器: 如果搭配 Chrome 語音輸入的 API 加上熟悉的 REST 來實作一個前端控制介面,也能將資訊圖像化
  3. 聊天機器人: 透過文字互動控制裝置

波的小常識

故事剛開始就從射頻開始談起吧? 簡單來看在各種物聯網的情境下,最容易出現的干擾大致可能有:

  • 遮蔽太厚
  • 裝置電量有限
  • 2.4G 干擾
  • 大電流干擾

關於遮蔽的問題,可以回到波的特性來看,

  • 高頻: 可以短時間內傳輸較多的訊號
  • 低頻: 傳輸速率較慢但有比較高的穿透率

雖然可以透過調整波形震幅或形狀來達到同個頻率傳遞更多訊號,但同樣條件底下頻率高的傳遞訊號的速度較快,若是需要傳遞同樣的距離則需要更多更大的能量,下圖為本次 LPWAN 主題相關的資訊:

http://iotbusinessnews.com/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LPWAN-technologies-chart-range-vs-datarate.jpg

電波端協定

“智慧電表和家庭閘道器之間的這段通訊與資料傳輸路徑,就是所謂的 B Route,目前傾向於採用具有低功率、抗干擾、長距離傳輸等特性的 Sub-GHz 低功率廣域網路技術(Low Power Wide-Area Network, LPWAN),例如 LoRa、SigFox、NB-IoT 及 Wi-SUN(Wireless Smart Utility Network)等。 “

遠傳中華電台灣大亞太電信台灣之星
NB-IoT,LoRaNB-IoTNB-IoT,LoRa?LoRaNB-IoT

lora 看各家目前技術選型感覺應該是一個備胎的概念 xddd lora 是 long range 主打長距離, 5km up 的樣子?

sigfox 用宅配來打比方的話相當於機車宅配便利袋的概念,當送的貨物(資料)較少時就不需要開貨車來送,耗的能量極少當然傳輸資料也很少(1w 5km),目前中興保全、Obike 好像已經開始使用了,據說有040 開頭的電話就是了,算是第一個台灣取得通訊協定執照的?很積極的搶地盤,但這種後發搞不好才有後發優勢,想想當年偉哉 Wi-MAX…

Wi-SUN (Wireless Smart Utility Network),目前日本人用在智慧電表的,920MHz 的低頻穿透能力佳傳輸距離可以到達 1km,日本人讚讚讚? 也是 next drive 採用的技術~

傳輸端協定

接著就是比較上層的軟體實作,考量到裝置特性:

  • 每次傳輸量為較小封包(溫度濕度用電量等等)
  • 裝置數量巨大
  • 快速
  • 省電

目前有幾家領頭羊都覺得自己好棒棒?

  • Weave (google)
  • AMQP (M$)
  • MQTT (amazon 三星)
  • HomKit (蘋果)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拍拍手喔 🤣


share